“二心”加在一起是个“忈”字,该怎么读,是什么意思呢?
如今网络发达,有一些比较生僻的古体字组合在一起成为了网络语言,还被赋予了新意。
如“怣忈”[yóurén],意思是痴情于第三个人。因为“怣” 拆开是“失心”,"忈”拆开是“二心”,所以“怣忈”被网友们赋予了“移情别恋”的新意。
还有“嫑忈”[biáorén ],把两个字都拆开,就是“不要二心”,被网友们赋予了“不要移情别恋”的意思。
“忈”字就因为由“二心”组成,在网络上经常被用来比喻不专一,成为了一个比较负面的字。但老祖宗创造这个字时,还真的不是这个意思!
“忈”是一个生僻字,读音为[rén],在古时它是“仁”的异体字,意思是“仁爱、友善、相亲”。
为什么“忈”和“仁”中都含有一个“二”字呢?
首先,说下“仁”字。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“仁,亲也。从人,从二。” 仁是一个会意字,由“人”字和“二”字组成。“二”是重文,与“人”字放在一起就是“二人”、“人人”,意思是: 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,友善。
“忈”是“仁”的异体字,上面的“二”字跟“心”放在一起,就是“二心”、“心心”,意思是心与心之间相互亲爱,友善。
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,被尊为儒家的“五常”,“仁”位居“五常”之首,孔子将“仁”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。所以"仁”在古代是一种备受推崇的道德观念。
《礼记》中说:“上下相亲谓之仁。”《韩非子》说:“仁者,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。”
孟子在孔子"仁“的基础上,还提出了“仁政”的政治主张,认为统治者应宽厚待民,施以恩惠,有利争取民心。
所以“忈”作为古代“仁”的异体字,不仅不负面,还是一个备受推崇,非常正面的一个字。
看完后,大家觉得“忈”字是网友们理解的"二心,不专一”更加贴切,还是老祖宗创造的“心心,相互亲爱”更有韵味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