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得见山,望得见海,记得住乡愁

鸭屿村由鸭屿、黄泥坎两个自然村组成,村域面积5067亩,其中山林面积3782亩,森林覆盖率达95%以上,全村202户,738人,因村前海山形如鸭浮出水面而得名。

鸭屿村原来是个基层组织薄弱,村庄环境脏乱的小渔村。近年来,鸭屿村借桥海之风、兴美丽乡村之机,新农村建设投资过千万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乡风文明蔚然成风,先后获得市级小康村、市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、市级整治示范村、市级文明村等多项荣誉及县级各类荣誉。目前正在争创县级美丽乡村特色村和2A级旅游景区村庄。

近年来,在“斑斓海岸”精神文明示范线建设的推动下,鸭屿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导, 深挖非遗文化,改善生态环境,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全力以赴助力乡村振兴建设驶入快车道。

深挖非遗文化 促进文旅融合

▲非遗传习所

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,是一个村落最能够打动人心、嵌入记忆的符号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,鸭屿村本村深挖非遗文化人才,聚焦传承保护,着力在创建“有灵魂”的新农村上下功夫。

竹编工作

室 室外

竹编工作室 室内

改造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的旧办公楼为“黄避岙乡非遗传习所”,目前已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。挖掘村内获得亚太地区竹艺工匠荣誉的张心荣大师建立“竹编工作室”,陈列各类精美竹编手工艺品,两年来,已售卖小作品3000余件,大作品200余件,极大地促进了鸭屿村竹编工艺事业的发展。

▲大型竹艺馆效果图

同时,鸭屿村盘活村东头8亩闲置用地,将建设大型竹艺馆,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,开工动建,并将于明年年底正式开馆运营,此大型竹艺馆的建成将进一步打响鸭屿村非遗文化旅游品牌。

亚娟走书工作室

亚娟走书

借助本村走书艺人陈亚娟及其团队,开设“亚娟走书工作室”,亚娟走书以方言说唱方式,将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、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针政策相结合,将政策贯穿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政策。陈亚娟除定期巡回演出外,还开设走书学习班,目前已有3名学生拜师学艺,为传承走书非遗文化奠定良好基础。

鸭屿村盘活利用原有400平方米的菩萨庙和鸭屿村小学闲置地,改建为村文化礼堂,依托文化礼堂及志愿者队伍,鸭屿村举办了一年一度戏文活动、广场舞达人秀,并参与举办了斑斓海岸春季亲子嘉年华活动等,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
村企携手共建 助推新农村建设

▲环村公路

在“斑斓海岸”精神文明示范线建设的推动下,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(集团公司)与鸭屿村结对创建,斥资220余万元援建的高品质环村道路于今年2月正式通车,这段长758米、宽6.5米的爱心公路,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,更提升了村庄档次。

▲旅游公厕建设

同时,鸭屿村东首的老虎山园艺基地项目、村西面的农业休闲体验中心、旅游公厕和候车亭工程等多个工程同时发力,为打造“鸭屿”本土旅游品牌注入全新动能。

鸭屿村还积极投入资金夯实基础设施建设,成立以妇女为主的“红马甲”志愿者服务队,开展环境综合整治,垃圾分类处理、美丽庭院创建等工作,并相继完成自来水污水改造、内外河港砌筑整治、综合办公大楼修缮、穿村溪坑修建等工程,拆违4500平方米,新增绿化6860平方米,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。

盘活闲置农房 发展民宿经济

山清水秀,生态良好。近两年,鸭屿村依托历史人文底蕴,主动作为、抢占先机,加快民宿产业发展,促进全域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为黄避岙乡民宿产业的发展增添新动力。

鸭屿村4户农户激活自家闲置农房,打造独具特色的心恬苑、淑雅轩、雲荷苑等民宿,共占地500余平方米,在提供温馨优质服务的同时,提供美味西沪小海鲜,将客人留下来。其中谢全友家民宿自6月开业以来,吸引了宁波市内外100余位游客前来体验渔村生活,一个月净收入达1万余元。

鸭屿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,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,突出规划、因地制宜,着力把民宿经济发展成为极具鸭屿特色的新兴产业,并通过政府参与规划引导,打造以非遗文化参观游览为特色的民宿景点村。

为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,鸭屿村将继续发挥地理位置优势,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,充分挖掘低丘缓坡、港湾岸线及养殖捕捞等资源,不断丰富内容和载体,高标准打造“看得见山,望得见海,记得住乡愁“的特色文旅品牌。

看完!

来源 | 象山黄避岙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