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浒传中晁盖的死到底有没有蹊跷?究竟是不是宋江在背后搞的鬼?

咱今儿个好好唠唠《水浒传》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—— 晁盖之死到底有没有猫腻?好多人读这书时都犯嘀咕,觉得晁盖死得不明不白,甚至怀疑是宋江背后下黑手。但咱把原著掰开揉碎了看,其实真相藏在字里行间呢。

晁盖和宋江的 “路线之争”

要说晁盖的死,先得说说他和宋江的矛盾。这俩人就像两股道上跑的车,晁盖想着 “大块吃肉大碗喝酒”,把梁山当自个儿的地盘好好经营,压根儿没琢磨过招安那档子事;可宋江心里始终揣着个 “忠君” 的念头,觉得梁山再牛也抵不过朝廷,早晚得找机会招安,混个正经官职才是正途。就像方腊那样占山为王?晁盖没这野心,宋江也瞧不上,俩人对梁山未来的规划简直拧成了麻花。

有人说,这矛盾早晚得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,所以宋江才设局害晁盖。但咱得琢磨琢磨:晁盖和王伦能一样吗?王伦心胸狭窄,容不得能人,晁盖可是带着生辰纲的彩头上山,实打实给梁山拉来了 “创业资本”,论威望、论功劳都没得说。宋江就算想夺权,也犯不着用这么狠的招儿啊。再说了,宋江刚上山那会儿,根基还不稳,晁盖在梁山上那是说一不二的主儿,俩人虽说政见不同,但面上还是和和气气的,犯不上急吼吼地动手。

晁盖中箭的 “可疑之处”

咱再掰扯掰扯晁盖中箭这事儿。原著里写得清楚,晁盖带着梁山人马攻打曾头市,夜里中了埋伏,一支毒箭射中面门,箭上还刻着 “史文恭” 三个字。乍一看,这是史文恭干的无疑,但细想起来全是漏洞:

展开全文

史文恭为啥留名?

史文恭又不傻,杀人还留名,这不是明摆着给人抓把柄吗?曾头市跟梁山早就撕破脸了,抢 “照夜玉狮子” 马的时候,曾氏五虎明知道这马是给梁山的,还硬抢过去,摆明了就是挑衅。他们敢抢马,就敢杀人,而且杀了晁盖还能灭梁山的威风,干嘛不大大方方承认?说白了,史文恭根本没打算藏着掖着,这箭就是要告诉梁山:人是我杀的,有种来报仇!

毒箭的 “非常规操作”

史文恭作为曾头市的教头,武艺高强,用箭应该是光明磊落的打法,犯得着在箭上涂毒吗?再说了,古代打仗讲究个 “兵不厌诈”,但毒箭这玩意儿太下作,一般只有暗地里下黑手的人才用。可曾头市跟梁山是正面死磕,犯得着玩这种阴招吗?这里头其实有个逻辑:曾头市想速战速决,毒箭能快速放倒主将,趁机击溃梁山军队,这是战术选择,跟阴谋没啥关系。

宋江的 “作案动机” 站不住脚

要是宋江真想害晁盖,机会多了去了。俩人天天在山寨里同吃同住,随便下个药、使个绊子,神不知鬼不觉就解决了,犯得着等晁盖带兵出征时冒险吗?再说了,晁盖中箭后被救回梁山,宋江又是哭又是找医生,忙前忙后操持丧事,要是心里有鬼,能这么淡定?就算装样子,也犯不着这么卖力啊。说白了,晁盖一死,宋江虽说能掌权,但当时梁山内忧外患,他接手的是个烂摊子,根本没必要冒这么大风险去暗杀。

曾头市的 “作死逻辑”

咱得把曾头市的处境拎清楚。这地儿说白了就是个地头蛇集团,背靠朝廷,想靠打压梁山来邀功请赏。你看祝家庄、高唐州这些势力,哪个不是仗着背后有人,敢跟梁山叫板?曾头市抢马、杀晁盖,都是为了向朝廷表忠心:你看我多能打,梁山在我这儿吃了大亏,赶紧封我个官儿吧!

史文恭作为曾头市的武力担当,自然要执行这种 “高调挑衅” 的策略。他用刻名的毒箭,就是要把事儿闹大,让朝廷知道曾头市有多厉害,顺便灭了梁山的士气。从原著的描写来看,曾头市上下都透着股子 “老子就是要跟你硬刚” 的狠劲儿,根本没打算玩阴的,所以晁盖中箭这事儿,还真就是战场上的正常交锋,没啥阴谋论可言。

最后咱得聊聊施耐庵的写作意图。《水浒传》里写的是 “忠义” 二字,宋江的 “忠” 是对朝廷,晁盖的 “义” 是对兄弟,俩人的矛盾本质上是 “忠” 与 “义” 的冲突。晁盖之死,其实是作者为了推动剧情发展,让宋江顺利接过梁山大旗,好展开后面的招安故事。要是真写宋江暗杀晁盖,那这书的格局就小了,成了勾心斗角的权谋戏,跟 “替天行道” 的主题就跑偏了。

再说了,原著里明确写着晁盖中箭后,曾头市大喊 “拿住晁盖者,赏千金,封万户侯”,这就是明晃晃的挑衅啊!史文恭作为武将,在战场上放冷箭虽说不光彩,但也是兵家常事,犯不着非得安个 “宋江阴谋” 的帽子。施耐庵没那么写,就是想让读者明白:江湖恩怨,战场生死,有时候就是这么直白,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绕?

晁盖之死,说白了就是梁山扩张路上的一次意外,是曾头市为了立威搞的一次突袭。咱读《水浒传》,别总盯着权谋和算计,多看看那些热血仗义的桥段。江湖里有黑有白,但更多的是兄弟间的肝胆相照。宋江或许有自己的小算盘,但要说他亲手策划杀晁盖,那还真把这人看扁了。您说呢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